三月仲春,最宜养心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主明则下安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。”所以,护肝要先养心。
这里的养心,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脏,还包括人的情绪、心境的控制。中医认为春季主木,肝火旺盛,如果日常生活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,就会脾气大容易发火。人生气时,人体会分泌一种叫“儿茶酚胺”的物质,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使血糖升高,脂肪酸分解加强,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。
我国医学界也有人曾调查过400名肝癌患者,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爱发脾气,经常生气。生气大怒时,肝脏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减缓,从而加重肝排毒净化的负担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暴怒伤阴,暴喜伤阳,厥气上逆,脉满去形,喜怒不节,寒暑过度,生乃不固。”
《灵枢·百病始生篇》说:“喜怒不节,则伤脏。”都是在说,情绪失常失和、过激 、过度,终会转化为致病因素,导致种种疾病。
所以,保持良好、乐观的心态,利用休息日并选择利于出行的天气,邀约三五个亲朋好友,一起去郊外旅游踏青,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之中,使心情开朗、神清气爽。
逆则伤肝,夏为寒变
春天生物推陈出新,生气盎然的季节,心境平和之下,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,排浊气,畅气血,正是调肝养肝的好时机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;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;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。”
春季的三个月,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,天地自然,都富有生气,万物显得欣欣向荣。而春天属性为木,在人体就是肝经,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,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,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。
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,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,衣着宽松,适当散步,使精神轻松愉快,保持体内的生机,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。否则易损伤肝脏,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。
因为,人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,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规律。违背这些规律,就会伤及肝脏,到夏季就会寒变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春不生,夏就不长。”
向阳而生,应春养身
想要养护心肝,就要做好以下几点:
▶ 春捂
随着春天归来,天气也渐渐暖和,但是老话说“春天孩儿面,一天变三变”,在乍暖还寒春季,过早地脱掉保暖的冬装,一旦遭遇急升骤降的气温,忽冷忽热地刺激人体神经系统。
而一些体质较差的人,体内功能发生紊乱,调节失控,出现不平衡,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,容易被某些病菌、病毒攻破“防线”,导致疾病缠身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。”所以,春天要“春捂”,注意防寒保暖。谚语“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▶ 运动
春天要保持适当运动,但是春天百花盛放,室外大多纷飞着花粉和柳絮,并不适合做剧烈的室外运动,而《医门法律·脏腑赋》又说:“人身运动,由乎筋力所为,肝养筋。”
所以,春天养生运动,最好是做一些室外有氧运动,瑜伽、太极之类,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,对于舒缓肌肉、活动关节有着显著效果。
▶ 饮食
饮食上,民间有句谚语“春吃嫩芽夏吃瓜,秋吃果子冬天根”,所以春天讲究要少吃肥腻荤肉,多食用新鲜蔬菜。
另外,《易经》中将春天称为“少阳”,即天地之阳气性特征逐渐上升,阴性特征即寒气逐渐慢慢下降的过程。所以春季要特别注重养阴,多食用一些诸如百合、山药、莲子雪梨之类的食物。
除此之外,《养生论》说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,至夜卧时,用热汤下盐一撮,洗膝下至足方卧,以泄风毒脚气,勿令壅滞。”就是说,春天早上梳头、晚上用淡盐水泡脚,能促进人体气血运行保健防病。
版权声明
本文选自中医界+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